演出时间:
2013-04-25 19:30 2013-04-26 19:30 2013-04-27 19:30 2013-04-28 19:30演出票价:
100元 220元 280元 380元 550元 600元 680元 880元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出品: 国家大剧院
制作:国家大剧院
作曲:理查德·瓦格纳
脚本:理查德·瓦格纳,根据海因里希·海涅《史纳贝勒渥普斯基先生的回忆》改编
主演:
荷兰人: 伊吉尔·斯林斯、托马斯·卡则里
珊塔: 伊娃·约翰森、孙秀苇
达兰德: 弗朗茨·豪拉塔、张文巍
艾瑞克: 尼科莱·安德烈·舒考夫、莫华伦
玛丽: 张秋林
挪威舵手:金郑建、王冲
一艘永不靠岸的幽灵之船,一段注定漂泊的命运之旅。当狂风暴雨都已经历,真爱却在那瞬间来临。《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时期的第一部歌剧代表作,也是他向“乐剧”迈出的第一步。瓦格纳根据自己在海上遭遇暴风雨的真实经历并结合流传已久的北欧传说,创作出了这部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神话史诗作品,该剧的音乐与歌词均由他本人独立创作完成。《漂泊的荷兰人》因其阴郁迷幻的色彩中掺杂着偶尔流露出的轻松优雅格调,人声与管弦乐完美融合的创作手法,爱情与命运交织的情节冲突,牺牲与拯救的深邃哲学命题,使得自问世之日起便成为了瓦格纳作品中制作及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作为“2012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开幕大戏,《漂泊的荷兰人》同时也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第一部瓦格纳歌剧。2013年将是这位艺术巨人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将以这部作品率先开启纪念瓦格纳的盛大序幕。《漂泊的荷兰人》秉承着国家大剧院所一贯坚持的集结世界顶级艺术人才的国际化先进创作理念,主创团队沿用以天才歌剧导演强卡洛为核心的黄金班底,剧中全部主要角色皆特邀有着丰富演绎德奥歌剧演出经验的优秀艺术家加盟演唱,舞台呈现方面则运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堪比3D魔幻史诗大片的壮观效果:阴森恐怖的幽灵船,薄纱、丝绸与12块大幅投影幕布结合高科技手段的巧妙运用,逼真表现出大海上波涛汹涌、狂风肆虐的场面,结合着大气磅礴的音乐,散发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荷兰人那天涯孤旅漂泊的凄惶、永无故乡的绝望,以及最终经受纯洁爱情救赎后一切动荡与苦难烟消云散的悲悯与平静。
理查德·瓦格纳 作曲、脚本(根据海因里希·海涅《史纳贝勒渥普斯基先生的回忆》改编)
十九世纪的音乐家中,理查德·瓦格纳堪称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然而就他作品的影响来说,却跨越了他所生活的时空。理查德·瓦格纳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歌剧大师,所以他的一生都处于是是非非的争议中。崇拜者对他的作品和思想顶袍膜拜,反对者则不遗余力地表达他们的抨击和批评。
理查德·瓦格纳从小就对戏剧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少年时代曾经观看了韦伯指挥演出的《自由射手》,此外他还热衷于阅读文学名著。在他早年接触音乐的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贝多芬和莎士比亚,这两位大师奠定了他对于音乐与戏剧双管齐下的热爱。在德国这个盛产哲学思想和著名哲学家的国度,理查德·瓦格纳在这片土地上汲取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思想上也深受其源远流长的哲学浸染。他在叔本华的哲学思维中找到了与自身创作相应的理论,也让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秉承了德奥歌剧创作传统的同时,理查德·瓦格纳充分发挥了歌剧这门艺术的综合性特点,并将深刻的思想融入其中,形成了歌剧史上形式与内容皆特例独行的一类——乐剧。所谓“乐剧”,是理查德·瓦格纳参照他对古希腊节日剧的理解而创造的一种集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他的乐剧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几部乐剧作品,为德奥歌剧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境界。这些被称为“乐剧”的作品与传统歌剧相比,体现着独特的戏剧和音乐艺术理念。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理查德·瓦格纳坚持戏剧第一位的原则,将音乐和其它艺术形式有机的融合,一切从戏剧的表现需要出发,而非仅仅是为了表现音乐。勃拉姆斯对他评价道:“在他之后很久都不会出现什么像样的东西,一切其余的东西暂时在他的意义面前都会销声匿迹,没有一个人会立即理解他的意义并给予应有的评价。”
理查德·瓦格纳为后人留下的决不止几段脍炙人口的音乐,他以他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为支柱,以音乐、文学以及一切他可触及的艺术为砖瓦,搭筑了一座他理想的艺术殿堂。这在大多数人看来太过于宏大的、理想化的目标,理查德·瓦格纳不可思议的做到了。罗曼·罗兰曾说:“他是戏剧领域的一个伟大样板,这个人,他在戏剧中压制那些轻佻的游戏、没有意义的插曲,只让他集中在内心生活方面,集中在活生生的灵魂方面。因此,他是我们的大师。”
强卡洛·德·莫纳科 导演
强卡洛·德·莫纳科是著名男高音马里奥·德·莫纳科之子。1964年,他在意大利的锡拉库萨市导演了《参孙和达莉拉》(由马里奥·德·莫纳科担纲主演),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任舞台导演。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德国,先后担任了维兰德·瓦格纳、冈瑟·仁纳特以及沃尔特·费尔森斯坦等人的助理。之后,从1970年到1973年间,他在乌尔姆开始担任首席导演。在这里,他上演了大概15个剧目。1986至1988年间,他担任意大利马切拉塔歌剧节的总经理;从1992至1995年,他出任波恩歌剧院的总经理。从1997年到2001年,他担任法国尼斯歌剧院的总导演。在他担任总导演期间,强卡洛·德·莫纳科的人气直线飙升,成为同时代舞台导演中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他在世界各大城市的知名剧院都上演过剧目,并与歌剧界最显赫的指挥家和舞美设计师都合作过。导演能够流利使用5种语言,信手拈来的歌剧剧目超过100个,并且能够全部用这些歌剧的原始语言进行演绎。1991年,他受邀到大都会歌剧院导演《西部女郎》。之后,他又在大会歌剧院导演了《斯第费利奥》、《蝴蝶夫人》、《西蒙·波卡捏拉》、《命运之力》等多部歌剧,并因此获得了美国威尔第研究学院颁发的荣誉勋章。这些在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剧目后来都拍成了电影在全世界各地播放。此外他还获得过无数的奖项。2009年他开始担任特内里费歌剧节的艺术总监。2011年5月执导国家大剧院版《托斯卡》。
吕嘉 指挥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指挥、意大利维罗那歌剧院音乐总监、西班牙桑塔·克鲁兹·特内里费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曾先后在欧美指挥音乐会及歌剧近两千场,与一百多个世界知名歌剧院及交响乐团合作,包括德国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瑞士洛桑歌剧院和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等歌剧院,以及德国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汉堡广播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格万特豪斯)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及澳大利亚的绝大多数交响乐团。作为第一位在意大利国家歌剧院担任总监的亚洲指挥家,他被意大利的音乐评论誉为“比意大利人更懂得意大利歌剧的指挥家”。2007年意大利总统纳波里塔诺为他颁发“总统杯”,以表彰他在意大利作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成就。同年,他在罗西尼家乡佩撒罗举办的“罗西尼歌剧节”里指挥的《鹊贼》,被评为当年全欧洲的“最佳歌剧”。
威廉姆·奥兰迪 舞美设计
威廉姆·奥兰迪毕业于米兰美术学院,曾为多部歌剧设计舞美和服装,其中包括阿尔贝托·法西尼于那不勒斯圣卡洛歌剧院导演的《游吟诗人》、洛伦佐·马利亚尼于帕尔马歌剧院执导的《唐·卡洛斯》和《唐·璜》,以及其它许多轻歌剧作品。此外,他还为阿尔贝托·法西尼导演的作品担任舞美和服装设计:如帕拉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东京新国立剧场的《游吟诗人》和《维特》、都灵皇家歌剧院的《诺玛》。
1997年,他开始与吉尔伯特·德弗洛展开定期合作,日内瓦大剧院上演的利贝曼的《森林》标志着他们合作的开始。此后相继合作了《阿依达》、《波佩阿的加冕》、《卡门》等多部歌剧并于2005-2006演出季为巴士底歌剧院打造了新版《三个橙子的爱情》。2002-2003两季中,他为苏黎世歌剧院上演的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马斯奈的《泰瑞莎》、威尔第的《弄臣》和蓬基耶利的《歌女乔孔达》以及2006年维罗纳露天剧场上演的《乡村骑士》和《丑角》进行了设计。
他最近的作品包括洛伦佐·马利亚尼导演的布里顿的《旋螺丝》、萨翁林纳音乐节上演的《梅菲斯托》、巴塞罗那利赛欧大剧院演出的威尔第《游吟诗人》,并与弗朗哥·里帕·迪梅亚纳导演合作了帕勒莫马西莫歌剧院的《阿依达》。2011年5月为国家大剧院版《托斯卡》舞美设计。
海苏斯·路易兹 服装、化装设计
海苏斯·路易兹生于西班牙科尔多瓦市,持有马德里孔普卢顿大学的艺术史学位、马德里巴伦西亚科技大学的设计学位、以及皇家音乐学院音乐作曲学位。在获得有着全国第一大赛之称的“奥维耶多城”舞台设计奖之后,他加入了在香港艺术节上演的莫扎特歌剧《魔笛》的创作组,担任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对各种舞台艺术均有研究:戏剧、芭蕾、弗拉门戈、歌剧、音乐剧、电影等等。他对歌剧最是情有独钟,已经参加过50多部歌剧的创作。
他参加过许多知名剧院和重大音乐节的创作:马德里皇家剧院、巴塞罗那里塞奥大剧院、巴黎夏特勒剧院、佛罗伦萨五月花剧院、毕尔巴鄂尤斯卡尔杜那宫、伦敦萨德尔斯韦尔斯、巴伦西亚的索菲亚王妃艺术宫等。他近期参加的项目包括:萨韦里奥·梅尔卡丹特的歌剧《I Due Figaro》,该剧将在萨尔茨堡音乐节及皇家歌剧院里上演,由里卡尔多·穆蒂指挥;以及在马萨达音乐节上与德·莫纳科大师合作的《参孙和达莉拉》。
塞尔吉奥·米塔利 多媒体设计
塞尔吉奥·米塔利,1956出生于里米尼,他曾深深地被电子学所吸引,这种热情促使他一直在学习与电子学相关的东西。
他的多才多艺使他能够在相关领域都有高水平的合作机会。他经常穿梭在各大电视台,并且与众多艺术家朝夕合作,如达里奥·福、托尼诺·古一拉、雨果·安娜、尼古拉斯·朱尔、艾子奥·福里格里奥、约瑟普·玛利亚·弗洛塔斯、林德赛·凯姆普、皮埃尔·阿里、贾妮妮·奎拉娜塔、拉斐尔·古丽、路易斯·帕斯奎尔、约瑟·卡洛斯·普拉扎、蒂托·尔古扎、马格黑丽塔·帕里、卢卡·伦卡尼、威廉姆·奥兰迪、皮特·斯坦、瓦拉迪米尔·瓦斯里耶夫等。
在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和世界上许多重要剧院合作,完成了超过360部作品。他的作品包括:音乐剧《穆斯林文化下的特莱姆森首府,信仰的回声——穿越时光》、罗西尼歌剧《湖之女》、罗西尼歌剧《法老王和摩西》、音乐剧《历史的王国》、瓦格纳的《命运之力》等。
韦尼乔·凯利 灯光设计
从1974年到1979年间,韦尼乔·凯利受聘于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参与各种剧目的创作。1979年至1989年,他加入米兰比克剧院,与乔尔焦·斯特雷勒一同工作,负责比克剧院全部创作的灯光设计。1987年及随后的四年里,他和许多导演合作,为罗西尼歌剧节创作作品。从1989年起,他也和萨尔茨堡音乐节、香榭丽舍剧院、巴黎夏蕾剧院和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有着良好的合作。他与威尼斯的凤凰歌剧院有过数年的合作。
上世纪90年代,他与许多知名歌剧院和音乐节合作过,包括巴士底歌剧院、布拉格国家歌剧院、普罗旺斯艾克斯音乐节、拉文纳音乐节、巴黎卡尼尔歌剧院、萨尔兹堡复活节音乐节、巴塞罗那利赛奥大剧院、雅典阿蒂库斯剧院、东京银座四季剧院、维罗纳竞技场、阿姆斯特丹歌剧院、博洛尼亚市政剧院、罗马歌剧院、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国家剧院、图卢兹歌剧院、马德里皇家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他与许多大师都有过合作,包括P·L·皮齐、埃齐奥·弗里杰尼奥、胡戈·德安娜、KM·格鲁伯、海宁·布洛克豪斯、克劳迪奥·阿巴多、里卡尔多·穆蒂等。
在新世纪里,韦尼乔·凯利与埃齐奥·弗里杰尼奥、胡戈·德安娜、F·泽菲莱利、瓦列里·杰基耶夫、克劳迪奥·阿巴多、尼古拉·乔尔、奎里诺·坎迪、马里奥·加斯等人有更深的合作,作品范围涵盖了绝大部分的歌剧常备剧目。
2010年,他参与了路易斯·帕斯奎尔导演的罗西尼作品《湖上少女》,该剧的舞美设计为埃齐奥·弗里杰尼奥,服装设计是弗兰卡·斯古阿奇平诺;以及由安德烈·康察洛夫斯基导演的《鲍里斯·戈杜诺夫》。2011年初,他参与了由胡戈·德安娜担任导演、舞美及服装设计的新歌剧《感觉》。2011年5月参与国家大剧院版《托斯卡》的制作,该剧导演为强卡洛·德·莫纳科;6月在锡罗斯爱琴海艺术节上参与由特奥德拉基斯执导的歌剧《美狄亚》;11月参与了大彼得罗夫大剧院重开首部芭蕾舞剧《睡美人》。同时,韦尼乔·凯利还在米兰新美术学院和斯卡拉职业学校教授剧场灯光设计。
瓦伦丁·瓦西里夫 合唱指挥
瓦伦丁·瓦西里夫出生在保加利亚,一个有着浓厚合唱传统的国家。他在5岁时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主要学习钢琴和视唱。19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位于保加利亚普列文的市立音乐学校毕业,取得了歌唱学士学位,从那时起他开始对合唱指挥产生兴趣,并专注于这方面的学习,经过两年(1981-1983)针对音乐教育方面的钻研,他又进入索菲亚国家音乐学院深造,第一专业就是“合唱指挥”第二专业则是乐团指挥和歌唱,并于1988年获得学位。
在学习期间,他加入了保加利亚著名的合唱团“Madrigal”,进行独唱表演,也担任合唱指挥,并且和“Madrigal”一起参加了10年的奥地利的“布雷根茨音乐节”、澳大利亚的悉尼音乐节、法国的阿维尼翁音乐节(《漂泊的荷兰人》,由Jose van Dam演唱荷兰人),以及加入很多欧洲的音乐会和歌剧中的表演——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德国、瑞士,并录制音像和电视节目。
自1993年,他搬到瑞士居住,并在Biel Solothurn剧院担任合唱指挥和独唱演员。此外,他也是Schenkenberg歌剧院(2010《卡门》、2013《游吟诗人》)和Sommeroper Selzach(歌剧院)(2012《霍夫曼的故事》)的合唱指挥。瓦伦丁·瓦西里夫也参加很多音乐节——巴塞尔的植物园节日(《强盗》、《灰姑娘》、《被出卖的新娘》);圣彼得岛歌剧节(《莫扎特和卢梭》);索洛图恩露天节日等。2010年9月他带领比尔Solothurn剧院合唱团接受了比尔市授予的杰出文化成就奖。 分场演员表
荷兰人 珊塔 达兰德 艾瑞克 玛丽 挪威舵手
4月25日 伊吉尔·斯林斯 伊娃·约翰森 弗朗茨·豪拉塔 尼科莱·安德烈·舒考夫 张秋林 金郑建
4月26日 托马斯·卡则里 孙秀苇 张文巍 莫华伦 张秋林 王冲
4月27日 伊吉尔·斯林斯 伊娃·约翰森 弗朗茨·豪拉塔 尼科莱·安德烈·舒考夫 张秋林 金郑建
4月28日 托马斯·卡则里 孙秀苇 张文巍 莫华伦 张秋林 王冲
托马斯·卡则里 饰 荷兰人(船长) 男中音
近些年,德国男中音托马斯·卡则里(艺名)成功转型演唱英雄男中音角色。2010-2011演出季,他在意大利巴里的Petruzzelli剧院演唱了《众神的黄昏》中的巩特尔,在德国艾森埃尔托大剧院演唱《莱茵的黄金》中的阿尔贝里奇,在巴西圣保罗市立剧院演唱《女武神》中的沃坦,在图灵皇家剧院演唱《费黛里奥》中的唐皮扎罗,在奥地利举办的“Tyrolean音乐节”演唱《帕西法》中的阿姆弗塔斯,《唐·豪塞》中的沃夫莱姆,和《纽伦堡名歌手》中的弗里兹。
他的职业生涯中还有和斯卡拉剧院合作,由穆帝指挥;在巴勒莫马西莫剧院演出《莱茵的黄金》,在慕尼黑王子剧院演唱唐·璜,在莱比锡歌剧院演出《莱茵的黄金》,在琉森音乐节演出《伍采克》,在萨尔兹堡格罗斯音乐节演唱艾斯卡米罗(《卡门》),在巴勒莫马西莫剧院演唱泰拉蒙(《罗恩格林》),其他角色还有《莎乐美》中的施洗约翰,《厄勒克特拉》中的欧莱斯特,《齐格弗里德》中的汪德勒,2012年他将个人首演《漂泊的荷兰人中》的荷兰人(“Tyrolean音乐节”2012年在蒙特利尔举办)。
他曾与很多知名指挥合作,如藏斯坦蒂诺斯·凯利迪斯、保罗·卡里格纳尼、丹尼尔·哈丁、古斯塔夫·库恩、里卡尔多,贡特尔·诺赫尔德、斯坦福·安东·莱克、唐纳尔德·鲁尼克斯、马赛罗·沃尔帝、瓦尔特·维勒等,也合作过很多导演,包括皮尔·鲍尔森、鲁克·邦迪、罗伯特·卡尔森、奥格斯特·艾薇丁、克劳斯·古斯、克里斯托弗·劳伊、维拉·涅莫拉娃和赫伯特·威尼克。
章亚伦 饰 荷兰人(船长) 男中音
美籍华裔男中音歌唱家,曾被帕瓦罗蒂称赞为“一个真正的威尔第男中音”,1990年因出色扮演威尔第《假面舞会》中的雷那托一举成名,开始了他在欧美歌剧舞台上的艺术生涯。曾多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包括: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91年度歌剧比赛大奖,1992年帕瓦罗蒂国际声乐比赛大奖,1988年保加利亚第九届索非亚国际青年歌唱家比赛银牌,1996年扎克瑞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角,1990年丹佛歌剧协会声乐比赛第一名等。近年来,他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法国莱茵国家歌剧院、德国斯图加特歌剧院等几十家著名歌剧院合作演了几十部歌剧,并担任男中音一号角色。1998年在北京故宫,章亚伦作为唯一的华人歌唱家,在由祖宾·梅塔指挥的《图兰朵》中担当角色。2006年初,章亚伦在汉诺威歌剧院首次以华人演唱家身份成功地主演了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首演之夜整个剧场为之沸腾。章亚伦这个具有东方面孔,中国气质的艺术家,以骄人的实力,过人的努力,动人的魅力跻身于国际歌剧舞台,为华人占得成功的一席之地。
伊娃·约翰森 饰 珊塔 女高音
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曾在皇家戏剧学院和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82年,她在丹麦皇家歌剧院首次演出,扮演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夫人,并和该剧院签约6年。1988年,格茨·弗里德里希邀请伊娃·约翰森前往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发展。在柏林和哥本哈根,她扮演了《艺术家生涯》中的咪咪,《魔笛》中的帕米娜,《唐·乔万尼》中的唐娜·安娜,《女人心》中的费奥迪丽姬,《图兰朵》中的柳儿等。在1988年至1993年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上,伊娃·约翰森演唱了《罗恩格林》中的艾尔莎和《莱茵的黄金》中的佛莱亚。1999年10月在法兰克福,她在新版《漂泊的荷兰人》中饰演珊塔,从此名声大噪。
2000年秋,她与普拉西多·多明戈一起拉开洛杉矶音乐中心音乐季的序幕,在《女武神》中饰演齐格琳德。2001年秋,她在《莎乐美》中的首演轰动全场。2002年春,她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新排的贝多芬的歌剧《费岱里奥》中饰演列奥诺拉,然后又在《阿里阿德涅》中担纲主角。2003年12月,她在苏黎世歌剧院首演《艾丽卡》。因为演出空前成功,苏黎世决定第二年进行该剧复排。伊娃·约翰森与大师冯·多赫纳伊在苏黎世的新作《漂泊的荷兰人》中再度合作,她饰演珊塔。在新哥本哈根歌剧院落成之际,她出演《艾丽卡》的主角。她还在慕尼黑国家歌剧院演绎《漂泊的荷兰人》中的珊塔。2008年夏,她在艾克斯普罗旺斯音乐节新制作的《女武神》中饰演布仑希尔德(指挥:西蒙·拉特爵士)。2008年秋,她出演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新制作的《诸神的黄昏》。2009年,她在苏黎世和维也纳演出《指环》,在德累斯顿演出《艾丽卡》。2009年秋,她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出演《没有影子的女人》,角色是洗染店老板娘。2010年,她在维也纳参与《指环》复排。现在,伊娃·约翰森是世界知名剧院的座上宾,比如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德累斯顿塞姆佩尔歌剧院,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国家剧院,伦敦考文特花园的皇家歌剧院,巴黎的巴士底歌剧院和卡尼尔歌剧院,另外还有巴塞罗那的里世奥剧场以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与她合作过的指挥家有阿巴多、沙华利殊、海汀克、莱文、巴伦博伊姆、雅诺夫斯基、蒂勒曼和施奈德等。综上所述,伊娃·约翰森是一个曲目广泛的著名歌唱家。
孙秀苇 饰 珊塔 女高音
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师从于高芝兰教授,及意大利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玛拉斯匹娜。1994年底到意大利的她一年之内连续赢得包括意大利“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在内的6个世界级歌唱比赛冠军。从1997年首次在《蝴蝶夫人》中扮演巧巧桑的角后,至今演出近300场,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蝴蝶夫人”。她泉水般动听的嗓音和得体优雅的扮相让无数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旅欧十余年间,她叱咤欧洲与北美各大歌剧院,好评如潮,意大利媒体更是评价她“可与歌剧女王卡拉斯媲美”。先后出演了《阿依达》、《蝴蝶夫人》、《图兰朵》、《托斯卡》、《诺尔玛》、《麦克白》、《命运之力》、《游吟诗人》、《阿提拉》、《修女》、《莎乐美》、《安德烈·切尼尔》等歌剧,并先后在欧洲的意大利罗马、威罗那露天剧场 、威尼斯、巴勒莫、里雅斯特、马约卡、博洛尼亚,德国的柏林、波恩、亚琛、卡尔斯鲁厄、德意志歌剧院、法国尼斯、瑞士日内瓦、挪威奥斯陆、芬兰赫尔辛基、西班牙毕尔巴鄂、塞尔维亚等,1999年开始在美国华盛顿、洛杉机、底特律、费城、加拿大多伦多、南美等世界著名歌剧院演唱,是至今仍活跃在欧洲歌剧舞台上华裔女高音之一。
简·亨德里克·鲁特林 饰 达兰德(挪威船长) 男低音
简·亨德里克·鲁特林是当今戏剧届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经常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歌剧院登堂亮相,比如:米兰斯卡拉剧院、考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芝加哥抒情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塞姆佩尔歌剧院,此外还有旧金山、华盛顿、纽约、柏林和悉尼等地的著名歌剧院。他也是很多歌剧节音乐节的座上宾。比如:慕尼黑歌剧节、萨尔茨堡艺术节、柏林和维也纳音乐节、奥斯陆歌剧节、拉维尼亚音乐节、霍恩埃姆斯舒伯特音乐会等。
简·亨德里克·鲁特林出生于德国弗伦斯堡,他的父亲是荷兰男高音亨德里卡斯·鲁特林。这位伟大的父亲同时也是儿子的音乐导师。1982年,他在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出演《没有影子的女人》中的盖斯忒伯特。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演唱低音的角色,比如莫扎特笔下的(萨拉斯特罗),瓦格纳剧目中的(波格纳、古纳曼茨、法索尔特、达兰德、兰德格拉夫)。此外,他还出演意大利剧中的一些角色,例如《西蒙波卡奈格拉》中的菲斯克、《麦克白》中的班戈。1986年,他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出演《唐豪瑟》中的兰德格拉夫,那次的音乐总监是著名的詹姆斯·列文。从那时起,他在大都会歌剧院饰演过古纳曼茨、法索尔特、达兰德、格雷明和菲利普。2004年,他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次饰演《女武神》中的沃坦就大获成功。此后,他在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饰演过巴拉克。鉴于他与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长期的合作和他的艺术成就,1986年他被授予“巴伐利亚功勋歌唱家”荣誉称号。
简·亨德里克·鲁特林也是众所周知的演唱会流行歌手。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电视台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纽约爱乐乐团、费城和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办过演唱会。他合作过的指挥家有克劳迪奥·阿巴多、里奥纳多·伯恩斯坦、里卡尔多、科林·戴维斯爵士、克里斯托夫·冯·多赫纳伊、卡洛·玛利亚·朱里尼、卡洛斯·克莱伯、詹姆斯·列文、洛林·马泽尔、祖宾·梅塔、沃尔夫冈·沙华利殊及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等。他的曲目非常丰富,包括《漂泊的荷兰人》、《帕西法尔》、《露易莎米勒》、《俄狄浦斯王》、《唐·乔万尼》、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及马勒的《第八交响曲》等。
在詹姆斯·列文的指挥下,简·亨德里克·鲁特林演唱的《莱茵的黄金》曾赢得格莱美奖。他演唱过的歌曲还包括施特劳斯、沃尔夫、舒曼的名作。
龚冬健 饰 达兰德(挪威船长) 男低音
龚冬健是一位才华出众、具有广泛音域和力量的男低音,他的保留剧目包括了要求极高的威尔第的角色和莫扎特、罗西尼的歌剧,以及当代作品如:卡洛斯·桑托斯的《阿斯的鲁比利亚》(Asdrublia)。他的演出因其“将声音、清晰的吐词和炽热的情感”而引人注目。
2009-2010年,龚冬健在上海歌剧院成功的演出威尔第歌剧《唐·卡洛》菲利普二世,在美国波士顿和北京音乐节演出周龙歌剧(白蛇传)中的法海,并在香港歌剧院举办了个人首次独唱音乐会。2007-2008年,龚冬健和中国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合作在梵蒂冈、威尼斯和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莫扎特《安魂曲》。龚冬健先后在夏威夷歌剧院和香港歌剧院成功的在威尔第歌剧《唐·卡洛》中扮演了男低音要求极高的菲利普二世。在日本东京演出谭盾歌剧《茶》,在澳门国际艺术节马勒千人大合唱中任男低音独唱,和广州交响乐团合作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扮演铁木尔。在香港歌剧院演出《阿依达》中扮演埃及国王。2002年夏,在林肯中心音乐节上龚冬健演出了郭文景的歌剧《夜宴》中的韩熙载。2001-2002音乐季期间,龚先生在巴黎、珀斯和柏林的演出中唱了这一角色。近几个音乐季中他还与里斯本古本江乐团合作演唱了德沃夏克的《圣母悼歌》;在达拉斯歌剧院、匹兹堡歌剧院和辛辛那提歌剧院演出《蝴蝶夫人》中的BONZE并在柏林的当代歌剧院演出《弦上的生活》。
1999年,龚先生在纽约市歌剧院演唱《艺术家生涯》中的科林,与卡尔加里歌剧院合作演出了《采珠人》中的诺拉巴,与孟菲斯歌剧院合作演唱《诺尔玛》中的奥罗维索,与纳什维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威尔第的《安魂曲》,并在香港艺术节上参与了郭文景《夜宴》的世界首演。1997年他在布鲁塞尔的孔斯腾艺术节上首演了瞿小松的《弦上的生活》后,接着又在巴黎、里斯本和爱丁堡音乐节演出。
龚冬健的歌剧实践还包括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艺术家生涯》中的科林,与德国柏林歌剧院、西雅图歌剧院和科隆歌剧院合作演出《阿依达》中的拉姆菲斯,与尼斯歌剧院合作演出《西西里晚祷》中的普罗契达,在墨西哥城艺术剧院和温哥华歌剧院上演的《纳布科》中扮演扎卡里亚,在里昂歌剧院扮演《唐·卡洛》中的大法官,与肯塔基歌剧院合作演出《唐·卡洛》中的菲利普二世,与马拉加歌剧院合作演出《清教徒》中的乔治欧,与毕尔堡歌剧院合作演出《弄臣》中的刺客,与费城歌剧院合作演出《图兰朵》中的铁木尔。龚冬健在谭盾的《马可·波罗》中塑造了库布拉·可罕这一角色的特性;他还参与了这个作品的录音,并在慕尼黑、阿姆斯特丹、都灵、香港、东京和伦敦演唱了这部歌剧。
龚冬健与乐团的演出包括:与美国交响乐团在艾弗里·费舍尔大厅演唱布鲁赫的《奥德赛》,与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与米歇尔·普拉松合作在马德里演出威尔第的《安魂曲》,以及与圣地亚哥市立剧院合作演出莫扎特的《安魂曲》。
龚冬健曾是1989年大都会歌剧院全国委员会考试的获奖者。
菲利普·韦伯 饰 艾瑞克(年轻猎人) 男高音
在当今的古典音乐界,男高音菲利普·韦伯被盛赞为音乐会和歌剧舞台上最非凡的新声音。《伦敦时代周刊》这样评价他所诠释的拉达梅斯(《阿依达》)——“他用威尔第式的力量和热情令观众颤抖”;《维多利亚时报》认为他的德古耶(普契尼《曼农·莱斯科》)“那响亮的高音使咏叹调释放出了力量和情感的洪流”;《纽约太阳报》则如此注解他的卡拉夫(普契尼《图兰朵》):“激昂的演唱直达作品的核心主题,《今夜无人入睡》中流淌着早期帕瓦罗蒂般的意大利现实主义的血液”。
和他有力的嗓音齐名的还有他高超的声乐技巧,这使他能够根据每个角色的需求表达微妙的情感。评论家大卫·申古德在描述韦伯作为波里昂(贝里尼《诺玛》)的表演时曾这样评论:“有着坚定嗓音的男高音菲利普·韦伯,声音中还带着男中音的厚重特质,他能唱出很干净的高音,甚至是令人非常感动的高音C——正是这个高音使波里昂这个角色成为经典。”
菲利普·韦伯擅长演唱意大利歌剧中抒情兼戏剧性的角色,如《命运之力》中的阿尔瓦罗、《奥赛罗》中的奥赛罗、《阿依达》中的拉达梅斯、《曼农·莱斯科》中的德古耶和《图兰朵》中的卡拉夫。凭借着有力的声音和优秀的诠释技巧,菲利普·韦伯逐渐积累德语剧目,《漂泊的荷兰人》中的艾瑞克、《罗恩格林》中的罗恩格林、《纽伦堡中的名歌手》中的瓦尔特、《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中的酒神等,他不断的用他的“有力而热情”的表演征服世界各地的观众。
莫华伦 饰 艾瑞克(年轻猎人) 男高音
莫华伦是当今歌剧领域享有盛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演唱遍及世界各地,曾在世界各大著名歌剧院献艺,包括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法国巴黎歌劇院、意大利罗马歌剧院、澳洲悉尼歌剧院、 意大利博洛尼亚市立歌剧院、意大利热那亚歌剧院、意大利巴勒摩歌剧院、法国尼斯歌剧院、法国里昂歌剧院、阿根廷科隆剧院、荷兰国家歌剧院、德国莱比锡歌剧院、皇家丹麦歌剧院、葡萄牙国家圣卡罗剧院、西雅图歌劇院、俄罗斯大剧院、波兰华沙国家大剧院。演唱的歌剧角色超过六十位,其中包括《图兰朵》、《托斯卡》、《艺术家生涯》、《卡门》,《假面舞会》,阿伊达》、《弄臣》、《茶花女》等。他跻身国际乐坛最杰出华裔男高音行列,亦是中国和亚洲活跃的西方歌剧与音乐推广者。2008年,意大利政府授予莫华伦“意大利团结之星骑士勋章”、法国政府授予他“法国艺术骑士勋章”。2011年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荣誉勋章,表扬其在香港推动歌剧发展的贡献。他也是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
2010年,他于五月佛罗伦萨音乐节演唱了《阿德里安娜·莱科芙露尔》;他还参与了由张艺谋执导的《图兰朵》在台湾的演出,并在罗马歌剧院及热那亚歌剧院演唱《托斯卡》;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唱《卡门》。2011 年,他在广州大剧院制作和演出《托斯卡》;他制作香港歌剧院的原创歌剧《中山逸先》,并作了世界首演 。为澳门国际音乐节策划《自由射手》。2012年,他把《赵氏孤儿》带到香港巡演,并将出演瓦格纳两部经典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和《罗恩格林》。在香港歌剧院和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卡门》、《茶花女》。 现担任澳门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也是香港歌剧院的创办人和艺术总监。
梁宁 饰 玛丽 女中音
当今活跃在国际歌剧舞台及音乐会中最成功的女中音歌唱家之一。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美国纽约朱丽亚音乐院音乐硕士学位。曾在本森·赫杰斯国际声乐大赛、米里亚姆·海林国际声乐大赛、卢恰诺·帕瓦罗蒂国际声乐大赛、罗纶·萨切里声乐大赛、罗莉·彭塞利国际声乐大赛以及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声乐大赛等著名声乐比赛中获奖。
梁宁歌剧演出的足迹遍布奥地利的维也纳,德国的柏林、汉堡、慕尼黑、斯图加特、德累斯顿,意大利米兰的拉·斯卡拉歌剧院、伯罗尼亚,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华盛顿、费城,芬兰的赫尔辛基,法国的巴黎、马塞,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雅法,加拿大的多伦多,希腊的雅典,英国的卡地夫,以及挪威、比利时国家歌剧院等地。
她在50余部歌剧中扮演角色,包括《玫瑰骑士》中的奥克塔维安、《卡门》中的卡门、《伊多梅纽》中的伊达曼蒂、《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凯鲁比诺、《仁慈的帝多》中的塞斯托、《亥克勒斯》中的戴佳尼娜、《葆贝雅的皇冠》中的欧克塔维娅,以及《塞尔维亚理发师》中的罗西娜、《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萨洛特、《命运之力》中的琵秋季拉、《游吟诗人》中的阿促切娜、《蝴蝶夫人》中的铃木等。曾与朱赛佩·西诺波利、加里·贝蒂尼、里卡多·穆蒂、科林·戴维斯爵士、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伊利亚胡·英巴尔、彼德·施赖埃尔、盖尔德·阿尔布莱希特和詹姆斯·康伦等多位著名指挥家合作。
海伦娜·祖巴诺维奇 饰 玛丽 女中音
海伦娜·祖巴诺维奇是波兰的一位女中音。
1988年至1993年,她就读于卡托维兹音乐学院,毕业时获文科硕士学位。
1994年至1997年,她获德意志学院奖学金并在汉堡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意大利著名音乐学家艾里欧·巴塔利亚。
海伦娜·祖巴诺维奇曾在以下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卡罗维发利德沃夏克歌唱比赛、汉堡罗伯特·斯托尔兹歌唱比赛、巴勒莫国际歌唱比赛,另外,她在赫尔辛基青年人才的比赛中获得过特别奖。她以唱女高音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在卡托维兹,她扮演了《艺术家生涯》中的咪咪,在罗斯托克剧院,她饰演了《风流寡妇》中的汉娜·伽瓦里。
2003年,她从女高音改唱女中音。她在达姆施塔特国家剧院饰演布鲁诺·马代尔纳《爱情神话》中的福尔图纳塔,在帕绍饰演威尔第《唐·卡洛斯》中的艾玻丽(指挥是罗勒·科尔曼),在巴勒莫的马西莫剧场出演《莎乐美》中的佩奇,以及《游吟诗人》欧洲巡演时的阿珠琪娜。海伦娜·祖巴诺维奇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饰演过《魔笛》中的三夫人,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的历程》。她还在卡尔曼的《玛丽莎女伯爵》中饰演过曼雅。
2007年,她在爱尔福特剧院扮演威尔第《假面舞会》中的乌尔丽卡、《阿依达》中的阿慕诺丽丝、《乡村骑士》中的桑图札。
2009年以来,她在乌尔姆演绎了《霍夫曼的故事》中安东尼的母亲、柴科夫斯基的《圣女贞德》、巴托克的《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中的朱迪思、瓦格纳《莱茵的黄金》中的弗丽卡、《莎乐美》中的母亲希罗底、《唐·卡洛斯》中的艾玻丽。
在萨尔茨堡宏伟的节日大厅,海伦娜·祖巴诺维奇参演马勒的《亡儿之歌》。2007年,她应邀再度牵手指挥家马克·麦斯特共同演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另外,她也独唱过威尔第的《安魂曲》。
金郑建 饰 挪威舵手 男高音
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2005年至今先后在中国原创歌剧《原野》二十周年纪念版、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版、小剧场歌剧等多个版本中成功饰演焦大星,演出近三十场次。2007年作为中方唯一角色演员,与中国爱乐乐团及多名世界级艺术家合作,成功完成了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中国的首度公演。2008年先后参加了中国原创歌剧《霸王别姬》(饰韩信)在北京首演,及被誉为“中国歌剧在美国的破冰之旅”的六城市巡演。2008年4月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主演了法国歌剧《国王》(饰将军米里奥),受到法方高度赞誉,并因此获得法国政府资助,再度赴法学习。2008年6月再次主演中国原创歌剧《再别康桥》(饰徐志摩)。2009年11月主演的《再别康桥》作为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的首部作品又一次和首都观众见面。2009年5月和9月在中国原创歌剧《青春之歌》的首演和二次公演中,生动鲜活地塑造了卢嘉川、余永泽两个个性迥异的剧中人物。2010年、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歌剧《茶花女》(饰加斯彤)。
主演的歌剧、音乐剧、音乐厅歌剧作品还有:《杨贵妃》饰唐明皇(原创,首演,日本巡演)、《货郎与小姐》饰货郎、《伤逝》饰涓生(片段)、《瑶姬传奇》饰天舅(原创,首演)、《窦娥冤》饰窦天璋(片段)、《图兰朵》饰彭、《魔笛》饰塔米诺、《后宫诱逃》饰贝尔蒙狄、《拉美莫尔的露契亚》饰爱德戈多、《茶花女》饰阿尔弗莱德、《弄臣》饰大公、伯恩斯坦《坎迪德》饰坎迪德(中国首演)、《唐山的龙年》饰张大勇(原创,首演)、《五姑娘》饰杨金元(原创,首演)等。
在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等许多重大演出活动中担任独唱、领唱。曾以中国艺术家身份出访了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担任主演的音乐剧《五姑娘》获得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大奖及2005年国家精品工程三十台入围剧目。1999年在“日本静冈国际声乐比赛”中入围复赛。作为优秀选手参加了在“沈湘国际声乐比赛”中国赛区优秀选手汇报音乐会。获中央电视台2000年“步步高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专业组集体银奖。2000年“百灵鸟杯”专业组个人银奖。
在奥地利沃尔夫冈艺术节大师班学习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优秀学员奖,受到了Cheista Ludwig大师和James Levine大师的赞誉,当地多家媒体给予报道。2008年以来,获法国政府资助,两度赴法跟随艺术指导Robert Gonnella系统学习了《国王》、《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法国剧目,得到法国指挥大师Michel Plasson高度赞赏。
王传越 饰 挪威舵手 男高音
曾在国家大剧院出演《赵氏孤儿》,饰演韩厥。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总政歌剧团独唱演员。
2003年8月,荣获黑龙江省第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组一等奖,在佳木斯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独唱音乐会。2004年7月,获全国第十一届青年电视歌手大赛专业组荧屏奖。2005年5月,获第十二届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选区优秀奖。2005年8月,他被选为贝尔冈奇大师班正式学员。2007年4月,他参加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2007年第三届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选拔赛,获得第二名。在此次比赛中,他获得同年7月参加第二十六届奥地利汉斯·加波尔国际声乐比赛的资格,并最终获得决赛奖及欧州歌剧院的演出邀请。同时获得签约罗马尼亚布拉索夫歌剧院2007-2008年歌剧演出季演出的资格。2007年6月,由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委派赴香港参加香港演艺学院主办的朱丽亚国际大师班及音乐会,在此期间获得朱丽亚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的高度评价,同时收到她发出的参加2008年8月朱丽亚歌剧中心演出排练的邀请。2009年8月,他获得香港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2009年8月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2011年4月他在上海演出歌剧《唐帕斯夸莱》中的男主角。2011年10月,获中国第五届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于2010年3月,作为中国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常驻乐团,一直活跃于国家大剧院繁忙的歌剧、舞剧和音乐会演出中,并以高质量的演出广受好评。目前乐团的首席指挥由著名指挥家吕嘉担任,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作为乐团的创立者之一,荣膺乐团桂冠指挥。杰出青年指挥家陈康明担任乐团的驻团指挥。如今,乐团每年参演十余部歌剧和舞剧,同时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名义举行约30场交响音乐会。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艺术质量和国际化的运营标准,乐团演奏家来自中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演奏家具有在欧美工作或学习的经历。乐团吸引了许多世界级杰出艺术家与之合作,包括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克里斯多夫·艾森巴赫,钢琴家史蒂芬·科瓦塞维奇、王羽佳,小提琴家宁峰、大提琴家张汉娜、歌唱家里奥·努奇等。在《茶花女》、《塞维利亚理发师》等剧目中与乐团有过多次合作的洛林·马泽尔大师评价说:“他们富有激情,非常努力并且十分优秀。”乐团长期保持着与马泽尔和艾森巴赫等大师的合作关系。
2011年度,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继续作为国家大剧院新制作和原创歌剧的坚实班底,参演的“大剧院出品”歌剧包括《托斯卡》、《塞维利亚理发师》、《蝙蝠》和《赵氏孤儿》。作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2011年度乐团还积极参演国家大剧院“纪念马勒逝世百年”系列音乐会,邀请世界著名指挥家克里斯多夫·艾森巴赫、里尔·夏巴多、耶欧·莱维与润·马尔科执棒,成功上演了马勒第一、第十交响曲,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上演了马勒第二、第三、第八交响曲。乐团还举行了两场具有特别意义的现代作品音乐会,分别上演了武满彻、吉雅·坎切利与一批中国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作曲家坎切利本人亲临了他的作品音乐会。2011年1月末,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应邀参与了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在韩国首尔的演出,获得当地媒体与民众的一致好评。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热心于艺术教育普及事业,创立至今多次献演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周末音乐会,以精心挑选的曲目和高水准的演出获得了热烈反响。
2012年度,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即将参演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和《罗恩格林》,同时还将与指挥大师弗拉基米尔·阿什肯那齐、罗杰·诺林顿爵士、杨·帕斯卡·托特里耶、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等首次合作,还将再度携手艾森巴赫大师带来多场音乐会。乐团的多个国外巡演计划也在筹备中。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则,实行新型的管理运营体制,作为国家大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成立于2009年12月8日,由著名指挥家吴灵芬担任指挥,众多国际、国内优秀艺术家对合唱团进行艺术指导。团员由全国各艺术院校及海外学成的优秀学子经过严格选拔组成。作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殿堂所属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合唱团秉承大剧院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以歌剧、音乐会演出为主要任务,并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在2010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中正式亮相,至今先后演出了由大剧院制作的歌剧《西施》、《卡门》、《茶花女》、《爱之甘醇》、《图兰朵》、《山村女教师》、《托斯卡》、《蝙蝠》、《赵氏孤儿》,其展现的艺术水准获得了业内及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国家大剧院驻院团体,合唱团于2011年1月出访韩国首尔艺术中心,演出国家大剧院版意大利歌剧《图兰朵》,获得了广泛赞誉。
合唱团还为观众奉献了多场精彩的音乐会,包括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致音乐》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首演音乐会、《漫步经典音乐会》、《心向祖国》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庆八一音乐会、《爱的咏叹》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音乐会,《贝多芬第九交响乐》、《马勒第二交响乐》等。演出曲目结合了世界经典歌剧片段与著名室内合唱作品,以高水准的演出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合唱团成立至今与众多著名艺术家进行了合作,包括著名导演弗朗切斯卡·赞贝罗、强卡洛·德·莫纳科、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吕嘉、李心草等,著名歌唱家茵瓦·穆兰、胡安·彭斯、布兰登·乔瓦诺维奇、戴玉强、莫华伦、章亚伦、张立萍、孙秀苇、梁宁等,全年演出超过百场,为推动国家大剧院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序曲
《漂泊的荷兰人》序曲是瓦格纳管弦乐中的瑰宝,是瓦格纳早期歌剧中最著名的篇章,也是上演最为频繁的歌剧序曲之一。
歌剧中的乐思在序曲中均有所体现,急流翻滚的大海咆哮的风浪被弦乐组描绘得栩栩如生,荷兰人漂泊的船只则在圆号的隐隐吹奏中从远方驶来,英国管吹奏的美妙而深情的旋律则源自第二幕里美丽少女珊塔。歌剧的故事脉络也和序曲的进行过程暗中吻合,短短十二分钟的序曲,却高度凝练了歌剧梗概。年轻的瓦格纳放弃了时髦浮华的风格,而用德国浪漫主义的传奇故事统领创作,《漂泊的荷兰人》是他转向“整体艺术”的开端。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序曲是瓦格纳在写完全剧以后才创作的,所以能够精炼出全剧的精髓,用交响曲一样的魄力展开丰富的戏剧变化。
第一幕
舵手之歌——“遥远的大海上的暴风雨”
故事刚刚开始不久,挪威船上的水手们为了躲避海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暂时驶进挪威南部的峡湾海港中避难,待风雨过后再出发。只剩下船上的舵手孤零零地在甲板上。他为了打发时间,同时也避免自己打瞌睡,独自唱起思念家乡情人的短歌。这是一首男高音的美妙旋律,歌声里有他美妙的姑娘,以及他希望借助南风尽快回到家乡的期望。突如其来的巨浪又让船显得颠簸不堪,一阵猛烈的管弦乐和定音鼓的敲击就是模拟这一场景。舵手四处查看,没有发现船有损伤,于是高兴地继续唱歌,倾诉着自己在遥远的地方依然思念着姑娘,并希望姑娘祈求南风把自己尽快送回故乡,以送上金色的指环表达自己的倾慕。但没多久,舵手就渐渐进入梦乡,音乐随之沉寂。
荷兰人的咏叹调——“期限已到,七年又过去了”
所有的瓦格纳男中低音都将这段荷兰人的咏叹调视若珍宝。阴郁的气氛实际上宣告了这段咏叹调的特别。大提琴、大管和大号联手营造出恐怖的气氛,渲染了幽灵船停妥后荷兰船长亮相的那一瞬间。男中低音歌唱家用低沉的歌声感叹自己的命运,虽然他曾尝试以自杀或是将船开向礁石猛力撞击,但都达不到解脱的效果,因为上天所赐予他的,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长期折磨,他何尝不希望能够找到一位真心爱他的女子。随之他的歌咏转向激昂,在海上已经漂流了许多个七年,他早就不抱任何希望,现在他只祈求永恒的毁灭。
第二幕
纺纱合唱
如果说第一幕以水手们的简短合唱那孔武有力的男性雄风开始,那第二幕的开篇则显得静谧和温柔。村庄的女孩子们齐聚到达兰德船长家中,忙着纺纱织布,一派安详而忙碌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女声合唱就显得恰到好处,小提琴齐奏模仿纱布织机的韵律,具有德国民谣风格合唱与其交相辉映,内容也和第一幕的水手呼应,叙说了姑娘们思念自己的情郎,希望远在海洋上漂流的情郎早日回到自己身边。两个声部的合唱并不复杂,但效果却感人至深。
这一段合唱的线索人物是奶妈玛丽,她带领姑娘们织布,同时她和珊塔的对唱也引发了下面的剧情:珊塔看着墙上的画,独自唱出一段在《序曲》中就出现过的美妙旋律,引来玛丽的劝慰,让她不要孩子气似的为一幅画而多愁善感。姑娘们的合唱继续,话题却转移到了珊塔身上,既嘲讽她面对一幅画坠入情网,又预言了猎人艾瑞克可能会因此而受伤害。
珊塔的叙事曲
对于奶妈玛丽和姑娘们的话,珊塔自然是不服气的,她将冷静地慢慢唱出一段《叙事曲》,告诉大家有关荷兰船长的传说故事。音乐此时突然从轻快的纺纱合唱变为叙事性,序曲中讲述的脉络和第一幕中荷兰人登场时的动机再度出现,音乐惟妙惟肖地展现出荷兰人被上天诅咒必须在海上不断漂泊的痛楚。珊塔在叙事曲里唱到,每七年荷兰人才有一次上岸机会,其余时间都在大海上漂泊,弦乐组轻柔地伴奏突出珊塔的叙述,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在不同段落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奏出的,仿佛就是大海上的波涛。伴随着圣洁的救赎旋律,珊塔庄严地宣告,如果他遇见一位真心爱他的女子,诅咒将会解除,而这段在《序曲》里就出现过的美妙圣洁的旋律此时也才揭开谜底。
珊塔愈唱愈投入,第二段反复的时候,姑娘们也在圣洁的旋律后加入合唱,令气氛更加感人,荷兰人的动机再现,珊塔最后竟当众宣布:她就是那位解救荷兰船长不幸命运的女子!众人一听,大为吃惊。
珊塔和荷兰人的二重唱
达兰德将荷兰人和女儿珊塔介绍之后,识趣地暂时回避,让他们俩单独交谈。荷兰人与珊塔相互注视了一段时间,两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荷兰人认定珊塔就是他命中的救赎天使,而珊塔也热情地宣告,她将献出永恒的忠贞与爱情,来征服撒旦种在荷兰人身上的恐怖魔咒。这段二重唱从荷兰人低吟的描述开始,随着珊塔的加入,气氛渐进式的上升,不同于问答式的二重唱,珊塔和荷兰人的二重唱始终交织,而救赎动机的再现则象征着明确了两人的爱情契约,随之音乐转向更加光明的氛围,到结束时热烈而高贵,将全剧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第三幕
挪威水手合唱
第三幕的间奏曲简短快速,似乎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随后歌剧中最著名的合唱段落之一《挪威水手合唱》登场,挪威船上的水手们喝酒作乐,并一起唱出这首著名的合唱:“舵手们,不必再守望”。四声部的男声合唱节奏鲜明,管弦乐的伴奏也采用了丰富的打击乐器和木管乐器。乡下姑娘们不断送上酒和食物,使得这场面更为热闹,姑娘们组成的女声合唱也加入到音乐的进行中,继续向前推进剧情的发展。
第一幕
为了躲避凶猛的风暴,挪威船长达兰德被迫将船抛锚在离他家乡港口不远的海湾,他和他的船员们则到船舱里休息,等待天气好转。达兰德独自一人留在甲板,他歌唱着想保持清醒,但仍无力抵抗困倦,不久便睡着了。
这时,黑色的桅杆从远处海面出现,一艘神秘可怖的船驶入视线并停靠进了海湾。当船上那些幽灵般的船员收起血红色的船帆,船长走向岸边,那就是传说中漂泊的荷兰人。荷兰人和他的船员被诅咒永远在海上航行。每七年,他才能登陆,直到寻找到一个忠诚爱他的女人,荷兰人才能获得永恒的救赎,但目前为止他找到的人最终都背叛了他,荷兰人只能继续企盼着死亡或者救赎。当达兰德醒来,他注意到了这艘陌生的船,并向它的船长打招呼。
荷兰人向达兰德说明这么多年他是如何寻找一个家,他命人从船上带来一个财宝箱,并许诺达兰德,如果他能款待便把自己所有的财富给他。当荷兰人得知达兰德有个女儿时,他请求达兰德能否让他的女儿成为自己的妻子。达兰德欣然接受,荷兰人的内心再次燃起了希望。海面上,风暴已息,南风渐起,正是重新起航、开始归途的好天气。伴随着船员们的歌声,达兰德的船出发了,荷兰人答应在他的船员休息后,他的船也跟随出发。
第二幕
在达兰德的家里,女孩们在老保姆玛丽的监督下,唱着歌纺纱,只有珊塔——达兰德的女儿没有加入。她正全神贯注于墙上的一幅画像,而这画像描述的正是荷兰人的故事。女孩们取笑她,并玩笑警告,她的这种痴迷会让爱慕她的猎人艾瑞克嫉妒。珊塔没有理会他人的嘲讽,而是请求老保姆玛丽吟唱那首古老的歌谣,歌词中漂泊的荷兰人的命运深深地打动了她。玛丽拒绝唱歌,珊塔只好自己唱了起来,“一位由于发出亵渎神明的誓言而被诅咒漂泊的船长,将在海上航行直至世界末日,除非他能找到一个至死都忠诚于他的女人。”珊塔歌唱着,情绪越来越浓,渐渐勾起了女孩们的怜悯之情,她们也加入了歌唱。最后,当珊塔的情绪达到顶峰的时刻,她宣布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荷兰人永远的救赎者。这样的宣言,吓坏了老玛丽和女孩们,还有带着达兰德回航消息而来的艾瑞克。艾瑞克抓住珊塔,责备她对荷兰人传说的痴迷,他知道达兰德不会接受一个穷小子娶自己的女儿,但至少他还可以期望珊塔爱的回报,这次,他又一次表明了自己的爱,而珊塔则是闪躲地回避。
艾瑞克告诉珊塔,他梦到珊塔和画上那个神秘的航行者一起消失在了海上。珊塔却认为这是一个预兆,并狂喜宣布她要为荷兰人奉献自己。艾瑞克失望地离开,珊塔继续用梦幻般的深情注视着画像陷入沉思。此时,达兰德和荷兰人一起进来,他告诉女儿这个陌生人要娶她,并在指出女儿美貌的同时,谈及了荷兰人的财富。接着他离开了,留下两人独处。
荷兰人惊讶地凝视着珊塔,看着这个梦想中忠诚的女人。而珊塔,她承诺会顺从父亲的愿望,怜悯和同情荷兰人的遭遇,她要发誓嫁给荷兰人并至死忠诚于他。
第三幕
在达兰德的船上,水手们正在庆祝返家。荷兰人的船停泊在附近,上面充满可怖的黑暗和安静。女孩们带着食物和酒过来了,她们邀请荷兰人的水手加入狂欢,达兰德的水手也在不停地发出邀请,可是从来未得到回应。于是这些挪威人无心言道,这艘船必是传说中漂泊荷兰人的鬼船,女孩们离开之后,水手们继续歌唱着。
突然之间,荷兰人的船开始晃动起来,尽管港湾附近的海水平静无波,船身却倾斜,转动,仿佛遭受了风雨的袭击。同时一阵狂野的、幽灵般的合唱从荷兰人的船中爆发出来,淹没了挪威人的欢唱,他们被荷兰人的鬼怪船员冰冷的嘲笑追赶着,惊恐逃散。
珊塔从她父亲的房子跑出来,艾瑞克跟随着她,他已经认出珊塔要嫁的陌生人就是画像中的荷兰人。艾瑞克坚持宣称珊塔之前已经发过誓只对自己忠诚。荷兰人听闻,认为自己又一次遭遇了背叛。尽管无论谁不忠于他都将永久被诅咒,珊塔却还没有在神的面前发誓她的忠诚,因此荷兰人为了保护珊塔决定立即离开。这时艾瑞克叫来了达兰德,玛丽和其他人组织珊塔追随陌生人。同时,荷兰人揭开了自己就是被诅咒的、永远漂泊的荷兰人的身世秘密,在绝望中他再次出海,而最终,珊塔挣脱了众人,跑到海边的悬崖,两臂向着荷兰人张开,纵身跳入海中。荷兰人的船沉了下去,海水涌起了高浪,在激流的声响与落日的余晖中,珊塔与荷兰人的幻影互相拥抱着,从海上浮现了出来。
理查德·瓦格纳
十九世纪的音乐家中,理查德·瓦格纳堪称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然而就他作品的影响来说,却跨越了他所生活的时空。理查德·瓦格纳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歌剧大师,所以他的一生都处于是是非非的争议中。崇拜者对他的作品和思想顶袍膜拜,反对者则不遗余力地表达他们的抨击和批评。
理查德·瓦格纳从小就对戏剧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少年时代曾经观看了韦伯指挥演出的《自由射手》,此外他还热衷于阅读文学名著。在他早年接触音乐的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贝多芬和莎士比亚,这两位大师奠定了他对于音乐与戏剧双管齐下的热爱。在德国这个盛产哲学思想和著名哲学家的国度,理查德·瓦格纳在这片土地上汲取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思想上也深受其源远流长的哲学浸染。他在叔本华的哲学思维中找到了与自身创作相应的理论,也让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秉承了德奥歌剧创作传统的同时,理查德·瓦格纳充分发挥了歌剧这门艺术的综合性特点,并将深刻的思想融入其中,形成了歌剧史上形式与内容皆特例独行的一类——乐剧。所谓“乐剧”,是理查德·瓦格纳参照他对古希腊节日剧的理解而创造的一种集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他的乐剧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几部乐剧作品,为德奥歌剧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境界。这些被称为“乐剧”的作品与传统歌剧相比,体现着独特的戏剧和音乐艺术理念。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理查德·瓦格纳坚持戏剧第一位的原则,将音乐和其它艺术形式有机的融合,一切从戏剧的表现需要出发,而非仅仅是为了表现音乐。勃拉姆斯对他评价道:“在他之后很久都不会出现什么像样的东西,一切其余的东西暂时在他的意义面前都会销声匿迹,没有一个人会立即理解他的意义并给予应有的评价。”
理查德·瓦格纳为后人留下的决不止几段脍炙人口的音乐,他以他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为支柱,以音乐、文学以及一切他可触及的艺术为砖瓦,搭筑了一座他理想的艺术殿堂。这在大多数人看来太过于宏大的、理想化的目标,理查德·瓦格纳不可思议的做到了。罗曼·罗兰曾说:“他是戏剧领域的一个伟大样板,这个人,他在戏剧中压制那些轻佻的游戏、没有意义的插曲,只让他集中在内心生活方面,集中在活生生的灵魂方面。因此,他是我们的大师。”
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敬请期待!
温馨提示: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儿童项目除外),1.2米以上儿童需持票入场。